新华社记者罗晓光 摄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说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规划、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全过程中落实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或改造场馆和设施高标准保护赛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来自张家口市委宣传部的徐帅正在工作。2022,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两位徐帅在2022张家口媒体接待站的工作证。两位徐帅每天都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协助各路媒体记者讲好张家口故事。工作中的长城新媒体集团徐帅。从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起,他和团队成员就开始了采访线路的前期踏勘,重点从冰雪运动、绿色能源、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四个方面,选取了67个点位,组成精品采访线19条。两名徐帅初次见面时的合影。
男帅说。我来到媒体接待站的第一天,就知道还有一位徐帅。照片由本人提供在2021年12月举办的相约北京2021/2022国际雪联跳台滑雪洲际杯和北欧两项洲际杯测试赛中,刘琨在志愿者工作中表现优异,个人事迹登上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官网。
晚上下班回到驻地,刘琨作为华航冬奥志愿者的负责教师,还要了解、汇总同学们各自服务的情况,编辑整理校内冬奥志愿者团队专报,记录大家倾力奉献服务的每一天。室外白雪皑皑,平均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但丝毫不影响志愿者们的热情,大家精神饱满,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她的志愿服务情结源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进入冬奥时间,刘琨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志愿服务岗位正式上岗,我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志愿者业务领域的宣传组,主要负责文字及视频两部分工作。
打那时起,一颗志愿服务的种子就在她心里悄悄埋下。文字宣传以编辑每日工作简报为主,需要协助志愿者主管汇总场馆内17个业务领域的工作动态,并编辑形成跳台滑雪中心志愿服务每日专报。

2020年4月,刚入职华航团委的刘琨挑起了学校冬奥志愿者工作的重担,她倍感责任重大。每日专报有较强的实效性,需要高效完成。刘琨正在编辑每日工作简报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编辑造雪机在云顶滑雪公园进行造雪作业。让运动员感受到始终如一的冰面硬度,以利于创造更快的滑速。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这样的难题没有现成经验,建设者们只有凭着智慧探索方案,他们组织编制大型设备在山地的安装与拆除,通过山地转换梁支撑体系、大悬挑钢结构吊装单元模块划分等多项重点专项方案,逐步攻克难点。通过安装节能系统,能耗控制更精准、更高效。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为了能提高比赛的舒适度,雪如意的滑雪道一改以往建在山脊的惯例,而建在了山谷中,三面环山形成避风港。编辑碧空澄澈,白雪皑皑。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简约而不简单,这里随处体现着绿色办奥的理念。这里不仅拥有举办国际级赛事的能力,同时将恢复大众滑雪和旅游度假的长期运营,相信这里的绿色匠心一定会转化为一笔丰厚而持久的生态财富。
依靠这套引水蓄水系统,年均可收集利用水资源25万立方米。还有五天,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就将拉开大幕,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欢聚北京,将用拼搏与汗水书写新的传奇。编辑云顶滑雪公园的赛道景色。云顶滑雪公园,是北京冬奥会7个雪上竞赛场馆中唯一一个利用现有雪场改造而成的场馆,它已圈粉无数,曾被国际雪联专家赞为世界最好赛道之一。编辑国家速滑馆内景。冬奥场馆、冰雪产业、赛事服务、冰雪运动各个方面伴随着冬奥的脚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盛会到来的时刻,它们也必将绽放新的光芒。
图片源自新华社、视觉中国等)。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北京冬奥会后,云顶滑雪公园将作为奥运遗产永久保留。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节水, 是云顶滑雪公园又一个巧妙设计。(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硕综合报道。
它们采用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的材料,而且多数是租用,赛后将有两万平方米的临建返还供应商作后续利用,一些体量较大的临建则可以继续用于雪场,满足大众滑雪或赛事滑雪之需。这同样是一项世界之最最长的大载重变角度斜行电梯。
编辑一亮相就惊艳世界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毫无疑问是张家口赛区的标志性场馆,可也是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场馆。可由此需要架空建滑雪道,架空高度最高达30米,坡度最高达37度,这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因为将举办速度滑冰赛事,这座场馆的奥运使命突出体现在冰面之上。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为了智慧节能,公园还在滑雪场部署了能源监测设备,物联网技术远程抄表,能源数据实时汇总,智慧平台智能生成能源管控策略。
还有雪飞天、雪游龙、雪飞燕冬奥来了,这一座座竞赛场馆凝聚着智慧、汗水、浪漫和期待,终于等来了它们正式拉开帷幕的时刻,冬奥圣火熊熊升腾之时,相信它们会不负众望,一路惊艳。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冰丝带创新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冷剂,碳排放量是传统制冷剂的3985分之一。
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每一份资源精打细算地用好,这里的临建设施也不例外。按照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竞赛标准及国际惯例,冬奥会比赛必须使用人工造雪。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在这样的环保指标上,冰面还能做到冰温非常均匀,控制在0.5度以内。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如今,沿着259米的电梯轨道依山而上,运动员完成一跳后可以尽快回到出发区。
编辑工作人员驾驶机械设备在云顶滑雪公园进行赛道二次塑型作业。编辑防风墙亮相冬奥赛场云顶滑雪公园。当运动员们俯瞰修长的如意之柄,仰望宏伟的如意之端时,这中国智造一定会让他们惊叹。世界上首个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首次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最长的跳台滑雪赛道、最具设计感的跳台滑雪场馆这一项项世界之最背后是对一个个极限的挑战。
雪道随山势倾泻而下,在阳光中熠熠闪光。编辑云顶滑雪公园赛道造雪的场景。
建成的6条赛道中,有4条是在原有雪道基础上改造而成,2条训练滑雪道及场地连接雪道也是在原有的雪道基础上建设。编辑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被民众爱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是本届盛会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
它也是一块凝聚着高科技的冰面,既追求最快的冰又致力于环保节能,可以说是一块向完美看齐的冰。为了高效利用水资源,云顶滑雪公园建起了整套造雪引水系统,夏季灌溉、冬季造雪,这里成了水资源全收集、全处理、再利用的海绵赛区。 |